1、新变化
就业方面
支持资金统筹与技能提升:2025年政府将加大各类资金资源统筹力度,支持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等的就业,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聚焦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紧缺技能人才供给。
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针对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发发挥毕业生专长的就业岗位,加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社会组织吸纳其就业,建立岗位归集发布制度,多措并举拓展农民工外出就业渠道,落实就业援助制度,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帮扶。
优化就业服务与权益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社会保障方面
提高养老金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
加强困难群体支持: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将提升至700元左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标准也预计提高,低保、残疾及其他困难群体的支持将持续加强。
聚焦 “一老一小” 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印发,提出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提出,2025年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完善社保体系:健全社保体系,提高社保待遇,如指导各地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推动群众工资收入合理平稳增长。
2、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方式
政策层面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不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明确劳动者的权益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为劳动者的权益提供了基本保障。
监管执法层面
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其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开展专项检查活动,查处拖欠工资、违法加班等行为。
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时、公正地处理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企业层面
加强企业自律:引导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尊重劳动者的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企业可以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休息休假等权益。
劳动者自身层面
提高法律意识:劳动者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注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合法合规。
积极参与工会组织:工会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组织,劳动者可以加入工会,通过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进行集体协商,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2025年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在就业支持、社保待遇提升等方面有诸多积极变化,这些变化旨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保障劳动者权益需要政策、监管、企业和劳动者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